圖片供稿/平常谈   

懶惰論

張立:香江健筆,成功投資家,先後任香港亞洲電視臺總顧問、臺灣《商業週刊》副社長;曾撰寫專欄《商心國是》,主講《張立平常談》,廣受海內外觀眾激賞。"平常談"微信、網站由朗聲圖書、朗銳數字傳媒聯合運營呈現,歡迎轉發關注。

  有句話叫“勤奮出天才”,但近期有一種看法,認為適當的懶惰是好事,對健康、幸福、長壽甚至發明創造均有好處。儘管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,但懶惰不僅有益於健康,而且有助於事業。人犯懶的時候,其實是在養精蓄銳。

  達爾文是超級懶人,上中學時每學語法就趴在桌子上睡覺,時常翹課去打獵釣魚,上大學,大部分時間都賴在床上;他提出“進化論”。

  馬克思早年依靠老母親生活,從無想過自食其力,從1869年起,恩格斯開始資助他。

 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學校公認的四體不勤、愚鈍的懶人。

  牛頓、阿基米德、門捷列夫、畢卡索都以懶惰著稱。迄今為止,還沒有一個例子證明,天才的發現是過於勤奮中得來。

  當然不是說懶可以出天才,而是說善於休息及放鬆,對於天才人物的產生至關重要。

  其實這種理論與中國禪宗的看法吻合,“放鬆而又專注”“有所為有所不為”“靜如處子,動如脫兔”。將動與靜的節奏掌握得好,進而將動與靜融為一體。

 

  中國佛道儒的修行,其實都是講求輕鬆、飄逸、寧靜。但這又包含於無聲處聽驚雷的爆發力,沒有能量的儲存,何來爆發力?並非提倡懶,西方提倡勞逸結合,掌握動靜的節奏。天才人物有巨大的能量,必善於“保任”。

\"\"

  • 作者:张立
    編輯:平常谈
  • 收藏
發表評論
發表新話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