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供稿/平常谈   

逆境

張立:香江健筆,成功投資家,先後任香港亞洲電視臺總顧問、臺灣《商業週刊》副社長;曾撰寫專欄《商心國是》,主講《張立平常談》,廣受海內外觀眾激賞。"平常談"微信、網站由朗聲圖書、朗銳數字傳媒聯合運營呈現,歡迎轉發關注。

  逆境求存就一個“挨”字。但挨有兩種,一種是愁眉苦臉,天天在埋怨的挨,這種挨,挨不長,因為“內在鬱結”,正是各種疾病的原因;另一種是“窮風流餓快活”的挨,事已到此,“天要下雨娘要嫁人”只能隨順。天天愁怨,過日子;苦中作樂,也是過日子;面對的困難,同樣大,愁也改變不了,不如放開。

  對人生、對困難的態度,每個人不同,形成的原因也多樣,但樂觀者比悲觀者有福,要學習做樂觀者。如何學習?

  深層次講叫“陽失陰得”,“陰失陽得”,得失是平衡的,這多數朋友難明白,不說它。一般而言,相信天無絕人之路,相信“山重水複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相信“活人不會被尿憋死”,相信“財散人安樂”,相信“破財擋災”,相信“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”,“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”,相信“置之死地而後生”,相信“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……”這就是樂觀、勵志、自己鼓舞自己,這就叫精神力量。

  人自己折磨自己,其實不在物質,而在精神。物質講衣、食、住、行。衣、食,穿衣為禦寒遮羞,食,為不饑有營養,香港何愁?住,廣廈千間,夜眠八尺,一個人不能同時睡兩張床,睡熟了,五星級酒店,與打地鋪同樣;行,就不用說。其實簡單需求,窮富之間差別是很小的。但欲望、渴求,就無止境,這才是人們煎熬的根源。

  人的愚昧,就在無休止地比較及向外求,耗費了聰明才智、能力及光陰,而放棄了尋求內在的年輕及康泰,結果有如一葉扁舟,在洶湧的大海上浮沉,不知如何是好,自尋煩惱。

   逆境是使人聰明及提升的最好教師,把握好,必苦盡甘來。

  • 作者:张立
    編輯:平常谈
  • 收藏
發表評論
發表新話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