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供稿/平常谈   

談讀書

張立:香江健筆,成功投資家,先後任香港亞洲電視臺總顧問、臺灣《商業週刊》副社長;曾撰寫專欄《商心國是》,主講《張立平常談》,廣受海內外觀眾激賞。"平常談"微信、網站由朗聲圖書、朗銳數字傳媒聯合運營呈現,歡迎轉發關注。

  書有兩種,一種有字,一種無字,書本叫有字,社會人生、大自然叫無字,這兩本書要都讀,不可唯讀其一。只有兩本書都讀通一點,方可在社會上安身立命,否則不管你成功或失敗(按時下的標準,不同時代有不同標準),你都可能活得辛苦,難得暢快;相反,也不管你處於順境或逆境均能自得。

  可惜,現在的教育制度,普遍把讀書只變成應付考試,變成了分數,變成了學位,變成獲取功名的敲門磚。這並非自今日始,古已有之;但要看到這是一種歪曲,是舍本取末,把求知變成符號,要明白教育制度的標準與讀書求知是兩回事,但又不能把公認的標準視為無物,因為人生活在社會中,不能獨立而遺世,故此就要既遵循建制,又要跳出建制的標準。怎麼說?就是既要應付考試,爭取拿個好成績,又要知道,這完全不代表什麼,更不可因而沾沾自喜,以此類推,什麼碩士博士也同樣。

   古時考功名,真有本事的人,如清一代的曾國藩、左宗棠都是科舉出身,都會做八股文,但他們都深知這是騙人的把戲,與真才學問離天隔丈遠,只作進入仕途的敲門磚,門一進就把磚頭拋掉,不像有的人,還把磚頭捧著自鳴得意,他們真正的立足點是求學求知求個明白,求個融會貫通,他們要的是真正本事,不要假名銜,正因為如此,他們在清末才能挽狂瀾於既倒,支大廈之將傾。真的讀書與膽識,必須是書本與實踐結合,即前面講的兩本書,一個有字,一個無字,都要讀通。

  • 作者:张立
    編輯:平常谈
  • 收藏
發表評論
發表新話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