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供稿/平常谈   

交友谈

張立:香江健筆,成功投資家,先後任香港亞洲電視臺總顧問、臺灣《商業週刊》副社長;曾撰寫專欄《商心國是》,主講《張立平常談》,廣受海內外觀眾激賞。"平常談"微信、網站由朗聲圖書、朗銳數字傳媒聯合運營呈現,歡迎轉發關注。

  有《佛說孛經》,談朋友:

  “有友如花,有友如秤,有友如山,有友如地。何謂如花?好時插頭,萎時損之,見富貴附,貧賤則奔,是花友也。何謂如秤?物重頭低,物輕則仰,有與則敬,無與則慢,是秤友也。何謂如山?譬如金山,鳥獸集之,毛羽蒙光,貴能榮人,富樂同歡,是山友也。何謂如地?百谷財寶,一切仰之,施給養護,恩厚不薄,是地友也。”

  兩千五百年前,釋迦的話,活靈活現,於今無異。有友如花,有友如秤,現代商業社會,“花友”與“秤友”,往往在一見面時,就“稱一稱”,然後作出三六九等對待,已見怪不怪。

  如何交友?佛家與儒家也有兩派,一是主張“擇交”,因為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因為“與善人交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;與惡人交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”。

  既然有益友損友之別,那麼對於善友,便應當親近,對於惡友,便應當遠離。所以從世間法和小乘法來說,強調“擇交”、“慎交”,要“近善離惡”。

  但大乘佛法與儒家另一派則提倡“有容乃大”,不主張利害損益的計較,主張用平等如一,用與人為善去對待各式人等,主張“圓融”,既要“擇交”,又要“有容乃大”,不落兩邊。要明白世情,明白人性,既然是商業化社會,人變為商品,別人要稱稱你,看你是否有利用價值,也是正常的。但反過來,不把別人當商品,就自然不會去稱人。交友以隨緣為好,每個人有優點,也有缺點,不強求什麼,自然而然。

  • 作者:张立
    編輯:平常谈
  • 收藏
發表評論
發表新話題